編輯:二維碼電子樣冊制作與推廣指南
日期:2021-02-03 訪問:2218
黃永贊
對話詩路山水,共謀文旅發展。1月31日,由永嘉縣文聯、東城街道辦事處主辦,永嘉縣讀書學會、梅園村兩委承辦的“永嘉山水詩路梅園梅花吟•共享花樣生活”文化活動在東城街道陡門社區梅園村舉行,永嘉縣讀書學會部分會員、社會各界文化愛好者40余人相聚梅園,賞梅、吟梅、談梅,一起推廣永嘉梅文化,助力永嘉山水詩路建設。
到達梅園村后,大家在梅園入口處集體拍照,隨后賞梅隊伍三三兩兩向種植著5000多棵各類梅花的鯉魚山走去,一邊賞梅一邊拍照。冬日的梅園,早梅發高樹,有紅色的、粉色的、白色的,霞光點點,但從整座山的梅花看,似乎并沒有完全盛開,但這并不影響賞梅的心情。我們攜手梅花,推廣永嘉梅文化,面對那些在空中嬌艷的梅花的笑臉,和那些含苞的梅樹及枝頭,我們和梅——相看兩不厭。
在梅園梅林長廊,東城街道領導致辭后,由永嘉縣讀書學會理事吳成業主持舉行主題實景文藝匯演,永嘉縣讀書學會鄉村藝術團副團長廖永南調試好音響,樂聲在梅林飄蕩,多才多藝的永嘉縣讀書學會藝術團成員們借景抒情,與梅唱和,讓梅花陶醉在藝術的氛圍中。以朗誦為主,加上其他表演節目,上演“永嘉山水詩路梅花吟”,有的還身穿漢服以配合內容富含古典韻味的節目的表演,真是:梅花漢服兩相映,詩文歌樂頌山水。歌曲《一剪梅》、《紅梅贊》,洞簫《梅花三弄》、小提琴《女人花》,《詠梅》《梅花》等梅花相關詩歌朗誦,其中陳冬勤、吳成業、朱曉媛、陳鄭四人組合朗誦由會員陳冬勤原創的詩歌《梅花的倩影》……節目一個接著一個,幾乎所有節目均圍繞“梅花”主題,緊扣“梅花”內容或突出“梅”字。這是一場精彩的“梅花吟”,吟誦了對梅花的感情,歌頌了梅花的美好,用藝術的形式贊美了梅花,頌揚了梅文化,展示梅園多彩“花樣生活”,展現永嘉“山水詩源,東南秘境”的文化意境。學會顧問余哲春還當場賦詩一首:梅岙賞梅唱早春,張張笑臉與花親。梅枝權作抒情筆,繪出鄉村大地新。
下午在梅園村黨群活動中心,由永嘉縣讀書學會副會長陳冬勤主持,舉行了梅文化助力永嘉山水詩路建設座談會。
會上,大家首先了解了中國梅文化的發展史。宋元時期,由于對藝梅培植的興盛,梅詩、梅文、梅畫、梅書紛紛脫穎而出。梅文化之所以能夠伴隨中華文明延續至今,是因為它的清正、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是人們精神追求的目標。永嘉歷史上植梅,永嘉歷代文人如宋代徐照、謝雋伯,明代謝道寧,清代潘崇讓等,更以不少筆墨借梅言志,贊揚過梅花的精神,曾任永嘉令的唐代“永嘉新居民”崔道融《梅花》詩(“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詠永嘉之梅,是唐代詩人寫永嘉梅花的代表作之一。永嘉鄉間百姓,則喜愛在自己的廳堂上掛一副“喜登梅”的年畫,隱含喜上眉(梅)梢之意,借梅花表達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可以說,梅文化一直存在于永嘉。梅園村書記陳丐忠向大家介紹了梅園村概況、村里梅花文化的發展情況。
據了解,永嘉越來越多地方打造梅植物園,現在主要有5處梅花基地,分別為:東城街道陡門社區梅園村梅園、上塘戈田半山探梅谷、永嘉書院梅花園、沙頭鎮霞川村楠洋百草園、楓林鎮百花林生態觀光園,其中梅園村梅種植較早,300畝5000多棵梅花品種多樣,梅岙文化禮堂就是以“梅”為主題的。
座談會上,與會人員各抒己見,探討永嘉梅文化如何助力永嘉山水詩路建設,如何促進永嘉文旅融合,如何推進永嘉文化產業,讓永嘉人共享花樣生活。余哲春認為,梅園村著力打造中國四大梅花基地之一,這個定位很有氣魄。但要想實現這個目標,眼下最要緊的要做二件事:一是圍繞梅花基地建設請專家來做好規劃,然后,根據實際情況有序推進,爭取一年一個樣,三五年大變樣;二是圍繞浙江省的山水詩路文化工程,深入挖掘梅花和當地文化,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梅岙村的美譽度和影響力。戴柏蔥認為,應該把有形之梅(梅園)和無形之梅(梅文化)結合起來,在梅園山路旁布置歷代永嘉本土有關梅文化古詩詞作品展示牌。黃永贊認為,永嘉作為中國山水田園詩的發源地,本身有著深厚的山水資源和文化底蘊,而永嘉梅文化的打造,要借助浙江省的山水詩路文化建設來推進實施,多方合力推廣梅文化,開發梅產品,做活梅產業,盡快形成“一村一品”,使梅文化切實起到為鄉村振興、為一方群眾增加經濟收入的作用。還有人認為,要搜集中國歷代以來梅文化歷史,籌建一個梅文化博覽館。更多人認同,要堅持開發建設與環境整治并舉,進一步加大村莊環境整治力度,只有村子變美了,才能讓游客住得下。……這一群人,滿懷熱情,舉著文化的旗幟,投入自己的思考,盡力為家鄉發光發熱,我們身后的梅林,永嘉的所有梅林,永嘉的山和水,是否正在溫柔傾聽呢?會上,學會會員和文化愛好者們還對永嘉歷代描寫梅的相關詩文作了品讀和分享。會后,大家赴潘陽古村考察了吊船巖景點。
2020年10月,浙江省政府印發實施《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提出建設浙東唐詩之路、大運河詩路、錢塘江詩路和甌江山水詩路“四條詩路”,打造有靈魂、有美景、有歷史、有文化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在全省引起強烈反響。永嘉是中國山水詩的搖籃,也是中國民營經濟的先發地。無數的文人騷客,因美麗的永嘉而留下山水詩。謝靈運來了,李白、蘇東坡等追慕者寫下不朽的詩篇。無數的山水詩,成就了永嘉山水,也成就了永嘉文化,梅文化即是永嘉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讓永嘉的梅文化與山水詩路有機結合起來,與楠溪江的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起來,將文化融入旅游,引領永嘉文旅產業更好地發展。
本次活動達到了預期效果。感謝組織團隊的辛苦付出,他們是:陳冬勤、王景飛、吳成業、廖永南、朱曉媛、葉永真、葉建光、胡澤雷等人,感謝所有參與者!
查展會信息、找電子樣本--畫冊/展會/軟文互鏈推廣 |
|||||||||||||||||||||
|